《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 ……此处隐藏18846个字……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连贯,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情趣。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讨论:
⑴ 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表现?
读书的样子。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⑵ 描写了教书先生的哪些方面才使人物形象如此生动形象?
答案略。
小结:作者并未表现出对私塾先生的厌恶感,尽管先生有些迂腐、古板,但不失为是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三、拓展延伸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四、布置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和鲁迅先生一比高低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3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我叫杨德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课多媒体只是起到凸显重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特别之处,所以略去不说。下面我将从设计、过程、反思、效果四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说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第二方面:说过程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第三方面:说反思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第四方面:说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