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0 10:43:06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即便 逼 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这包括: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许多学生仍然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 馊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 压缩饼干 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 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平庸》,12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 论据收集本 , 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高三语文学习是个苦海,高三语文教学是个苦差。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六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近年来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感悟:

20xx年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 ……此处隐藏22507个字……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反思以往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认为要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必须认清教学的三大禁忌,却也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旷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充满信心,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也是关注到了学生心灵需要的教学观。

我认为,学生了解了自己,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有奋斗坚持的毅力,才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为之而欣喜。

高三语文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应该帮助学生把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化为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个性化复习方案。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表格,表格上根据高考的各个大项,从语知语用到作文,分别呈现,然后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明确各自的优势区域、薄弱环节,然后根据其基础、能力、发展前景、努力方向等,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商定,然后选择最易达成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完成目标的方法,进行重点突破。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习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平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以探究能力举例,首先应该明确选考两种文体所考查能力的差异。文学类文本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则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

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